close

C1030701_005 (複製)  

 

 

一則「PM2.5中碳奈米微粒致孕婦流産率達70%」的新聞,搞得孕媽咪們人心惶惶!究竟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及環境汙染,對於孕媽咪有多大的影響呢?這篇報導將為你解析何謂懸浮微粒及因應之道。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所)教授陳慶和 資料來源/陳慶和(2014),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通識課程「環境保護概論」教材。﹝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所) 鄭伉妙、劉几鳳、楊捷婷、郭士鋒、單乃囿同學協助資料蒐集及文章之彙整。﹞ 化妝、髮型、攝影/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 演出/準媽媽王睿瑜

 

碳奈米微粒影響懷孕‧研究案例分享

蘭州大學2014年研究指出,透過注射碳奈米微粒(carbon nanoparticles)至不同孕次的孕鼠體內,觀察碳奈米微粒在孕鼠與胎兒各器官分布與孕鼠血液雌激素含量,研究發現碳奈米微粒能進入母體,包含肺部、脾臟、肝臟、腎臟、胃等器官,並可穿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心臟、肺、肝臟等,進一步抑制腹中胎兒的生長發育,甚至造成首次懷孕孕鼠流產率高達70%,而具有懷孕經歷的孕鼠則對碳奈米微粒敏感性較低,流產率可降低到40%。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所)教授陳慶和說明,相關研究之前已證實奈米微粒有穿越人類胎盤屏障的能力,而蘭州大學研究進一步發現,碳奈米微粒會減少胎盤與血漿中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活性氧含量,而窄化血管並減少胎盤中的血管數量,抑制胎兒生長與刺激子宮收縮,而胎兒體內碳奈米微粒含量會隨著孕期而增加,顯示碳奈米微粒穿越胎盤的能力和懷孕時間有關。

 

雖研究僅針對動物實驗,與人類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懸浮微粒種類與數量無法相提並論,且人類的孕期長達約280天與小鼠孕期僅需約18天相距甚遠,但陳慶和教授認為,仍然值得人們省思,存在於空氣中細小的懸浮微粒,「往往是引起人體呼吸道過敏病變與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可謂是健康殺手而不可輕忽。」

 

什麼是懸浮微粒?

懸浮微粒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然而卻容易被人們所忽略,首先要瞭解什麼是懸浮微粒,才能夠有效地採取適當對策加以防範。根據美國環保署(USEPA)與國內環保署的定義,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s, PM2.5、PM10)是指粒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質,是普遍懸浮在空氣中微小的固體顆粒和液滴的混合物,由於粒徑很小,容易被人體吸入並且深入人體肺部,如該粒子附著其他汙染物,則會對人體等產生更大的危害。

 

懸浮微粒來源

懸浮微粒瀰漫於空氣中,來源四面八方,因此無論室內室外都要多加注意,而人們每天大部分的時間處於住家、辦公室或其他建築物內等室內環境中,因此針對居家環境及室內公共場所的懸浮微粒必須特別小心。

 

室外環境

室外的懸浮微粒通常來自於工廠、燃煤、焚化、營建工程、道路施工與整修、寺廟金爐及加油站等汙染源之排放、以及車輛之尾氣排放及車行揚塵等移動汙染源,且個人的活動,像是烤肉、抽菸、燒金紙等也會造成懸浮微粒。陳慶和教授指出,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因為住商混合特性,加上烹煮、燒香拜拜行為而導致民眾暴露在懸浮微粒危害下的機率大增。

 

居家環境

居家環境中充斥著各種空氣汙染物與過敏原,包括來自動物的毛髮與皮屑,因地毯或室內裝潢、潮濕的地下室或浴室而可能孳生黴菌、細菌,床鋪、棉被中的塵螨,種植開花植物產生的花粉、菸草燃燒的煙霧、以及烹調食物產生的油煙等,其中烹飪、抽菸時若不採取適當的通風措施,會造成PM10 和PM2.5 等汙染物濃度的升高,將有致癌或呼吸道病變的可能性。

 

室內的建材、打掃行為以及國人常見之燒香、點燭等也會產生懸浮微粒。陳慶和教授表示,曾有研究指出掃地與吸塵器都會產生揚塵,造成二次汙染,尤其是吸塵器,雖可以降低空氣中總懸浮微粒的濃度,但是卻會增加PM2.5和PM10的濃度,帶給人體健康另一種負面影響。

 

室外懸浮微粒可能經由門、窗、建築物縫隙傳輸至室內,或是被人們、寵物帶進室內,因此家中的通風或空調情況也須多加注意;行政院衛生署醫療機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推動宣導說明會曾說明,窗型或分離式冷氣大多不具備換氣之功能,因此可能通風換氣不足,導致室內懸浮微粒濃度升高,若家裡裝有中央空調者,也可能因外氣引入口位置不當,導致室內懸浮微粒濃度升高。

 

室內公共場所

在室內公共場所部分,陳慶和教授以學校、辦公室、醫院及商場來解釋,懸浮微粒的來源所在,相關研究指出,使用教室內粉筆所造成的粉筆灰,為學校室內懸浮微粒主要來源,並且以黑板附近的前三排為主要影響範圍,粉筆灰的顆粒主要影響上呼吸道,而學校內辦公室、圖書館、禮堂等若採用設置中央空調,空調的外氣引入方式,常常是造成室內懸浮微粒濃度提高的關鍵因素;辦公室內常見之印表機、影印機或傳真機等,其碳粉加熱附著紙張過程中若不完全附著則會產生懸浮微粒,而大樓門口上下班或洽公的人員進出、以及窗戶的開閉等,也是導致外界懸浮微粒進入室內的主要原因;醫院則可能是藉由病患、訪客與醫護人員進出,將室外汽機車廢氣或花粉帶進醫院內,而院內病患之間的飛沫傳染也是懸浮微粒來源;百貨公司、購物商場主要懸浮微粒來源為地下停車場汽機車廢氣、美食街的烹飪行為以及一樓各進出口帶進來等。而上述各室內公共場所採用中央空調的外氣引入口若靠近汙染源,也可能提高室內的懸浮微粒濃度。

 

對人體器官影響

陳慶和教授說明,相關研究指出,PM2.5對於人體器官影響,可分為呼吸道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與生殖系統四部分,PM2.5可溶性部分會直接進入血液,在肺泡中PM2.5不可溶性的部分,累積後將會引起呼吸道系統的肺炎;PM2.5會嚴重刺激心血管系統中心臟與控制心肌的自主神經;引起血液毒性與血液凝固功能等血液系統異常,並且觸發心臟疾病;若暴露於附著不同汙染物質的PM2.5,如重金屬、多環芳香烴等,會引發胎盤血液毒性,還會直接對胎兒有害,如胎兒發育遲緩、體重不足,尤其是在懷孕第一個月時期,影響更為嚴重。

 

對胎兒發育影響

胎兒發育過程中,相關研究對於可能引起胎兒發展缺陷或畸形的探討眾多,其中較缺乏特別針對空氣汙染或懸浮微粒對胎兒發育造成影響的進一步探討,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環境研究所(Institute of the Environment, UCLA)學者Ritz & Wilhelm於2008年,以胎兒成長發育過程為基礎,探討空氣汙染對胎兒成長發育各時期的可能影響,進一步指出胎兒成長關鍵階段的綜合性空氣汙染風險,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空氣汙染可能會導致胎兒早產(懷孕未滿37週)或出生體重不足(低於2,500克),或伴隨某些缺陷出生甚至夭折。

 

陳慶和教授表示,根據研究數據顯示,空汙暴露對胎兒發育的影響可能是深遠的,因為子宮內發育遲緩在成年後會增加心臟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而懸浮微粒及其所附著之部分化學物質,也是環境因素中造成先天畸形的致畸原之一。例如常在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上發現的多環性芳香化合物,相關研究指出孕婦長期暴露於高濃度多環芳香烴的環境中,可能誘發DNA和活細胞突變,並且將使胎兒的腦部發育產生風險,未來孩子在6至7歲罹患焦慮症、注意力不集中的機率高達4.5倍。

 

由於胎兒接受從母體富有養分和氧氣的血液,然而相關研究證實懸浮微粒PM2.5會經由循環系統,隨著血液到達懷孕者身體各處,並且穿過胎盤屏障,經擴散作用、膜泡傳輸等作用輸送到胎兒體內,並且透過心血管的氧化壓力、發炎反應、凝血功能、內皮功能和血流動力學等機制反映,而導致胎兒低出生體重、早產、子宮內發育遲緩等影響。

 

有效防範懸浮微粒方法

由於懸浮微粒會藉由母體吸入後,再經由胎盤傳輸到胎兒體內,可能導致胎兒的器官發育受阻而產生畸形、流產等風險,因此各級政府多年來已經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進行懸浮微粒之管制,目前對各項室外的固定汙染源、移動汙染源以及室內空氣品質已訂定相關管制政策,藉以降低懸浮微粒汙染物之排放,現已達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然而懸浮微粒對於孕婦及嬰幼兒的影響較一般成年人大,孕婦或嬰幼兒若處於室外會容易受到交通、工廠等產生之懸浮微粒而影響自身健康;而在室內也會因為開窗、空調產生的外氣引入而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同樣對胎兒成長發育或嬰幼兒肺部發展產生危害。

 

戶外懸浮微粒防範對策

人們應該避免暴露於懸浮微粒的主要來源地區,火力發電廠、焚化廠、石化廠等工業地區具有高濃度的懸浮微粒且易附著化學物質(如多環芳香烴),因此孕婦或嬰幼兒不宜處在該環境之下;上下班尖峰時間為道路懸浮微粒濃度高之時段,應避免在此時期外出,而小孩也避免在此時於鄰近道路進行劇烈之運動,以降低暴露;避開戶外的吸菸區、烤肉區、焚燒金紙行為以及購買、等候餐飲時避免接近烹煮區及抽油煙機的排煙出口等;相關研究指出,花粉濃度與當日最高溫呈現顯著正相關,應避免在午間停留在花園或野外,以降低生物性氣膠之影響。

 

為降低戶外懸浮微粒對人體影響,陳慶和教授建議,隨時留意大眾媒體及環保署網站公告的空氣品質監測資訊,於公告空氣品質差時,例如大陸沙塵暴、工業區汙染影響等,或須經過上述易產生懸浮微粒之地區應配戴口罩出門,而N95口罩的隔絕性較佳,但其透氣性較差,所以必須避免長時間配戴;由於汽機車尾氣是懸浮微粒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家中有汽機車者,須進行定期的排氣檢驗,檢測是否符合排氣標準,若能從自身做起,將能夠有效降低室外整體的汙染排放濃度,進而避免暴露在高濃度的懸浮微粒危害之下。

 

陳慶和教授根據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於2009年之研究《您瞭解您吸入多少空氣汙染物質嗎?》,指出孕媽咪可選擇搭乘捷運以降低汙染排放量,並降低自身暴露在懸浮微粒的危害之下;若須自行開車者,應減少開窗、開門的時間,以避免引入交通廢氣產生的懸浮微粒;騎機車者可選擇紅綠燈較少的路徑通勤,可降低停留在道路的時間,以降低暴露;若須至廟宇拜拜,可選擇香客人數較少、燃香不多的時段。

 

室內懸浮微粒防範對策

陳慶和教授指出,大家可透過瞭解政府對公共場所現行的管制措施,得知這些公共場所的室內空氣品質是否符合標準,適不適合孕婦及孩童前往。室內的懸浮微粒防範對策,可從控制源頭、改善通風與清淨空氣著手,若從源頭無法有效控制PM10及PM2.5時,則可再透過改善或加強室內通風和利用空氣清淨技術,以降低室內PM10及PM2.5濃度。

 

1.學校:在學校使用傳統黑板教學時,須注意教室窗戶開啟狀況,保持良好的通風,或建議可改使用無灰粉筆、環保黑板或以白板取代黑板教學,以減少粉筆灰的產生;而學生長期坐在室內,需注意外氣引入之懸浮微粒,鄰近道路一側須避免於交通尖峰時段開窗;參加學校活動時,若處於設有中央空調的環境中,則須注意避免離空調出風口過近。

 

2.辦公大樓:上班族孕媽咪,應特別注意避免靠近印表機、影印機與傳真機等容易產生懸浮微粒的事務機,座位也要避免靠近空調系統之出風口;公司也應將其設置於獨立房間並保持良好通風,避免懸浮微粒飄散至主要辦公地點;打掃清潔時間儘量集中在早或晚,辦公室人員離開以後,以免大量粉塵、懸浮微粒影響人體健康。

 

3.醫院:醫院為孕婦與媽媽、幼童們經常出入之場所,平時應儘量避免在醫院大廳門口與空調出風口逗留,以免受到外界交通所產生或空調外氣引入的懸浮微粒影響,並且應避免靠近醫院內汙染室、開刀房等可能產生真菌、細菌等特定區域。

 

4.商場:孕媽咪須注意避免靠近空調出風口,並遠離商場內餐廳或娛樂場所之吸菸專區,以降低菸害影響,進入地下室停車場時,避免靠近汽車尾氣或在停車場逗留太久。

 

現行管制措施

陳慶和教授指出,台灣於民國101年5月14日公告修正空氣汙染防制法之空氣品質標準,新增訂PM2.5空氣品質標準,相較於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較為嚴格,將PM2.5 24小時值最高訂為35μg/m3、年平均值訂為15μg /m3,並初步訂於109年達成全國PM2.5濃度年平均值15μg/m3 的目標;而PM10 24小時值訂為125μg/m3、年平均值訂為65μg /m3 ,台灣透過法規頒定對室外PM2.5的濃度有一定程度的控制,降低人體暴露在高濃度的懸浮微粒危害之下,進而讓胎兒及嬰幼兒等能在較為安全的環境成長。

 

個人及居家防範對策

居家常見的室內懸浮微粒來源有烹飪、抽菸、燒香、植物花粉、人與寵物身上夾帶回家、空調外氣引入的懸浮微粒…等。對於居家室內的懸浮微粒防範對策,本文從控制源頭、改善通風與清淨空氣加以說明。

 

首先烹飪時應少用大火熱炒,並於廚房烹飪時應儘量保持良好通風,可以開啟遠離抽油煙機的門窗;若使用吸塵器時,可選擇配備有高效率空氣微粒濾網之吸塵器,以有效隔絕懸浮微粒,同時打掃時也請保持良好通風;而需要長期燒香之佛堂最好獨立設置,焚香完應盡速離開,並把佛堂通往其他臥室或客廳的門窗關閉,阻斷因焚香而產生的懸浮微粒;再來,正確的通風設計,也是降低室內懸浮微粒的策略之一,可加裝新鮮空氣通風換氣管道,但須注意換氣口避免汙染源;最後,相關調查指出在家中種植吊蘭、綠蘿、常春藤、虎尾蘭等葉子豐厚的綠色植物葉片,可吸附空氣中的飄塵,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懸浮微粒,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

 

陳慶和 教授

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所)教授

專長/環境工程與科學(含汙染防治與整治)、環境品質管理(含室內空氣品質管理)、都市/區域/國土規劃、永續環境管理、環境影響與風險評估、系統分析與工程、防災與安全管理、結果與績效管理、環境教育、環境資訊科技與應用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

 

 刊登於《 媽媽寶寶雜誌 》2014年9月號, 更多資訊可參考《媽媽寶寶-懷孕、生產、育兒

 

arrow
arrow

    Vivian P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